若我們思想亞伯拉罕的信心,就應當尊他為萬人之上的榜樣,他的信心擺在我們眼前,作為信徒的最佳模範。我們是神的兒女,乃是被稱為「亞伯拉罕的後裔」(創12:3)。亞伯拉罕是所有信徒之父(創17:5),但反對者卻說「信徒所得的永恆福分,他連一席之地也沒有」,豈非荒謬至極麼? 既然他在信徒中擁有最高尊榮,若將他從蒙永福的眾信徒中刪除,這等於是除滅整個教會。 亞伯拉罕的生平經歷如下: 當神最初以命令呼召他時(創12:1),他被召離開自己的家鄉、父母、朋友,就是世人所看為最美好的,好像神故意要奪去他今生一切的快樂。當他到達奉命前往之地時,卻因飢荒被迫離開那地(創十二10)。為了求助,他逃到埃及,在那裡為了保住己命,他使他的妻子落入被人玷污的危險中(創12:10-16),這對他而言內心痛苦。在他返回迦南地之後,又因飢荒必須再次離開所居之處。住在時常飢荒之地,若不離開就會餓死,這有何快樂可言呢? 他在亞比米勒之地也遭遇同樣困境,為了活命而喪失他的妻子(創20:1-2)。 他多年來四處飄流,在僕人不斷爭吵的壓力下,被迫打發姪子羅得離去,而羅得是他所珍愛如子的(創13:5–9)。無疑的他忍受這分離之苦,如同斷臂之痛。不久之後,亞伯拉罕聽到他的侄子被仇敵擄去(創14:14–16)。無論他到何處,都遇到野蠻的鄰居,他們甚至不容他喝自己辛苦所挖之井裡的水。若非他的水井已經被人霸佔,他就不需要從基拉耳王手中重新要回來(創21:25–31)。
Page Title
親愛的天父,祢為甚麼選上亞伯拉罕而不選其他人呢?因為祢要從這個人身上展開救贖工作,亞伯拉罕入選的主要原因是他有信心。「亞伯拉罕因着信,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,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,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。」這是何等的信心,大凡移民都是從窮鄉僻壤移向城巿,從文化經濟落後的山地,移向沿海發達的富庶之地。但亞伯拉罕的移民,卻是從都市到曠野,離開自己繁華的城巿去到文化,民族和生活方式迥異的陌地。甚至,當神呼召之時,神未曾講清所要去的目的地,此時此刻,關係到個人的前途命運,生死未卜,前途撲朔迷離,亞伯蘭卻「遵命」出去了,當時,亞伯拉罕可以列舉許多理由為自己找藉口,他卻願從不二。可見,聽命,遵命,行命,是何等的重要,遵命是三者之中的重要所在。很多時候我們聽了太多的人話,神細微的聲音,太多的人只是聽聽而已,並不打算遵守所聽見的命令,以致於「耶和華的言語稀少。」亞伯拉罕的信,是有其信的根基的,「可見信道是從聽道而來的」,亞伯拉罕信仰的根基是建立在神的話語上,我們今天同樣如此,當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上。謝謝主聆聽我的禱告,奉祢的聖名祈求,阿們。